别名 | 亚麻仁、胡麻子、壁虱胡麻、大胡麻、胡麻仁、亚麻子、 |
出处 | 《本草图经》 出自《本草图经》 |
来源 | 《中国药典》、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、《中药大辞典》、《中华本草》、 |
性状 | 本品呈扁平卵圆形,一端钝圆,另端尖而略偏斜,长4~6mm,宽2~3mm。表面红棕色或灰褐色,平滑有光泽,种脐位于尖端的凹入处;种脊浅棕色,位于一侧边缘。种皮薄,胚乳棕色,薄膜状,子叶2,黄白色,富油性。无臭,嚼之有豆腥味。
种子呈扁卵圆形,一侧较薄,一端钝圆,他端尖,并歪向一侧,长约4~6毫米,宽约2~3毫米,厚约1.5毫米。表面棕色,平滑而有光泽;扩大镜下可见微小的凹点,种脐位于尖端凹入部分,种脊浅棕色,位于一侧边缘。种皮薄,除去后,可见棕色薄膜状的胚乳,其内面有2片一面平、一面突起的大形子叶,黄色,富油性,胚根朝向种子的尖端。浸在水中,表皮中的粘液膨胀而成一粘液套,包围整个种子。嚼之带粘液性,油样,气无。以色红棕、光亮、饱满、纯净者为佳。 本品在很多地区作"胡麻子"入药。考《本草》所载之胡麻,当是胡麻科植物脂麻,两者不可相混。参见"黑脂麻"条。 性状鉴别 种子卵圆形,扁平,长4-7mm,宽2-3mm。表面棕色或棕红色,平滑,有光泽,一端尖而略偏斜,种脐位于下方的凹陷处,另一端圆钝,种脊位于一侧边缘。种皮薄,胚乳棕色,菲薄,子叶2枚,黄白色,富油性。气微,嚼之有豆腥味。种子用水浸泡后,外有透明粘液膜包围。以饱满、光滑、色棕红者为佳。 显微鉴别 种子横切面:表皮外被角质层,细胞壁含粘液,遇水膨胀,显层纹;下皮为1-5列薄壁细胞;纤维层1列细胞,壁厚,木化,层纹隐约可见;颓废层细胞不明显;色素层1列细胞,含棕红色物质;胚乳及子叶细胞含脂肪油及糊粉粒;糊粉粒直径7-14μm,含似晶体及拟球体1-2个。 |
炮制 | 除去杂质,生用捣碎或炒研。 |
性 | 平、无毒、微温、 |
味 | 甘、辛、 |
归经 | 肝、大肠、胃、肺、 |
功效 | 润燥、养血祛风、祛风、顺气、通便、平肝、润肠通便、解毒止痛、 |
应用举例 | ①治大风疾,遍身瘾疹瘙痒:胡麻子、牛蒡子、枸杞子、蔓荆子各半两(一处同炒,令烟出为度),苦参半两,瓜蒌根、防风(去芦)各半两,白蒺藜半两。上八味,同杵为末,每十五钱药末,入轻粉二钱,一处拌匀。每服-钱生末,调茶下,空心、日午、临卧各一服。服药后五、七日间,先于齿牙缝内,出臭黄涎,浑身疼痛,次后,便利下脓血,此是病根。(《博济方》醉仙散) ②治溢脂性脱发:鲜柳枝、亚麻仁各一两。煎服。(江西《中草药学》) ③治咳嗽气喘:亚麻仁、文旦皮,煎服。(江西《中草药学》) |
用法 | 9~15g。 1~3钱;外用适量,煎水熏洗患处。 内服:煎汤,3~5钱;或入散剂。外用:捣敷或煎水洗。 内服:煎汤,5-10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榨油涂。 |
注意事项 | 大便滑泻者忌用。 胃弱、大便滑泄及孕妇忌服。 胃弱、大便滑泄及孕妇忌服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