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名 | 黄草花、 |
出处 | 《月王药诊》已有记载。《四部医典》载:"生长在灌本林中,叶厚,花黄白色。"可见本品在唐代西藏已入药。 |
来源 | 《中华本草》、 |
性状 | 1.性状鉴别 全株长28-35cm或呈0.5-3cm小段。茎圆柱形,多分枝;表面灰绿色至绿色,具纵棱及纵向细纹;质脆,断面中空或有髓。叶多皱缩或破碎,基生叶与茎下部叶均具长柄;叶片展平后,完整者倒卵形,长6-9cm,三回羽状全裂,灰绿色、浅绿色或黄绿色。总状花序位于枝顶,多卷曲或破碎,每花下有披针形苞片1枚,浅绿色;花萼2,膜质状,淡褐色;花冠黄色,有短距,长8-12mm。蒴果多开裂,果壳绿褐色。气清香,味微涩。药用多切成短节,长0.5-3cm,直径1-6mm,茎断面中空或有髓,白色或黄白色。 2.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:表皮细胞1列,长方形,切向排列,外被角质层,外壁和内壁明显增厚。皮层狭窄,为6-8列薄壁细胞,类圆形、长方形、多角形及不规则形,切向排列,棱脊处有厚角组织。维管束外韧型,断续排列成环,韧皮部外侧有纤维束,微木化。束中形成层为3-6列细胞,韧皮部较木质部狭窄,本质部内方纤维束较发达。髓部宽广,有的髓细胞可见明显的壁孔;老茎髓部中空。 3.粉末特征:浅绿黄色。纤维众多,成束或单个散在,有的纤维较短,胞腔大,直径37-89μm;有的纤维细长,胞腔小,直径18-30μm,成束的纤维有的与薄壁细胞相连。②花粉粒淡黄色,圆球形,直径30-33μm,表面隐约可见点状凸起,有的可见萌发孔。③茎的表皮细胞长多角形,排列紧密,气孔为不定式,也有不等式,副卫细胞3-5个。④导管有网纹。梯纹,具缘纹孔,螺纹少见,直径23-61μm。有时可见叶的组织碎片,黄绿色。 4.理化鉴别4.1取本品1g,加入乙醇5ml,冷浸0.5小时,滤过。滤液置水浴上蒸干,加入稀盐酸数滴,滤过。滤液分成3份,分别加入碘化汞钾试液、硅钨酸试液、苦味酸试液浓次产生黄白色、白色、黄白色沉淀。(检查生物碱)4.2取本品1g,加入蒸馏水10ml,取其冷浸液1ml,加入5%α-萘酚的乙醇液2-3滴,摇匀后,沿壁加入浓硫酸0.5ml,界面处即呈紫红色环。 |
炮制 | |
性 | 凉、 |
味 | 苦、 |
归经 | 胆、肝、肺、 |
功效 | 止痛、清肝利胆、清肺止咳、 |
应用举例 | |
用法 | 内服:煎汤,3-9g。 |
注意事项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