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名 | 大风藤、吹风散、黑防己、排风藤、青防己、清风藤、青藤、寻风藤、青风藤、 |
出处 | 《中药志》 |
来源 | 《中国药典》、《中药大辞典》、 |
性状 | 本品呈长圆柱形,常微弯曲,长20~70cm或更长,直径0.5~2cm。表面绿褐色至棕褐色,有的灰褐色,有细纵纹及皮孔。节部稍膨大,有分枝。体轻,质硬而脆,易折断,断面不平坦,灰黄色或淡灰棕色,皮部窄,木部射线呈放射状排列,髓部淡黄白色或黄棕色。气微,味苦。
①青藤的干燥藤茎呈细长圆柱形,直径5~20毫米,外表灰褐色或棕褐色,有纵皱及横向皮孔,节处膨大。体轻,质坚实而脆,易折断,断面灰黄色或淡灰棕色,不平坦,横切面韧皮部很窄,木质部导管与射线呈放射状排列,导管较大,中央为圆形的髓。气弱,味苦。 产江苏、浙江、湖北等地。 ②华防己的干燥藤茎呈圆柱形,长10~30厘米。表面灰棕色,有不规则的沟纹、裂隙和疤痕。质极坚硬,不易折断。切断面导管明显,维管束呈放射状,且显清晰的多层环纹,一般2~7圈,偏心性。气微弱,味微苦。 产湖南。 ③清风藤的干燥老藤呈圆柱形,灰黑色,光滑,外表有纵皱纹及叶柄残基。横断面皮部较薄,灰黑色,木质部黄白色,射线不明显。味微苦。 产浙江。 青风藤的原植物,《本草》记载简略,殊难确定为何种,据目前药用情况,主要为上述防己科的青藤。此外,四川所用者为防己科植物木防己的茎(参见"青檀香"条);福建所用者为茜草科植物鸡矢藤的茎(参见"鸡矢藤"条);浙江尚有用五加科植物常春藤的茎(参见"常春藤"条)。 |
炮制 | 除去杂质,略泡,润透,切厚片,干燥。 |
性 | 平、寒、 |
味 | 苦、辛、 |
归经 | 肝、脾、 |
功效 | 祛风湿、通经络、利小便、除湿、利水、行气、利尿、驱风、祛风、痈肿、行水、泻下、 |
应用举例 | ①治一切诸风:青藤二、三月采之,不拘多少,入釜内,微火熬七日夜,成膏,收入瓷瓶内。用时先备梳三五把,量人虚实,以酒服一茶匙毕,将患人身上拍一掌,其后遍身发痒不可当,急以梳梳之。要痒止,即饮冷水-口便解。避风数日。(《濒湖集简方》青藤膏) ②治骨节风气痛:大青木香根或茎叶适量,煎水常洗痛处。(《贵州民间药物》) |
用法 | 6~12g。 内服,煎汤,3~5钱;浸酒或熬膏。外用:煎水洗。 |
注意事项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