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名 | 羊肚菜、羊肚蘑、编笠菌、羊肚菌、 |
出处 | 始载于《新华本草纲要》。 |
来源 | 《中华本草》、 |
性状 | 性状鉴别 (1)羊肚菌 菌盖椭圆形或卵圆形,顶端钝圆,长4-8cm,直径3-6cm,表面有多数小凹坑,外观似羊肚。小凹坑呈不规则形或类圆形,棕褐色,直径4-12mm,棱纹黄棕色。菌柄近圆柱形,长5.5-8cm,直径2-4cm,类白色,基部略膨大,有的具不规则沟槽,中空。体轻,质酥脆。气弱,味淡、微酸涩。 (2)小顶羊肚菌 菌盖狭圆锥形,顶端稍尖,长1-4cm,直径约2.5cm;小凹坑多呈类长方形,长5-10mm,直径2-5mm,淡棕色,棱纹色较深。菌柄近圆柱形,中空。体轻,质酥脆。气微,味淡。 (3)尖顶羊肚菌 菌盖类圆锥形,顶端尖或较尖,长约4cm,直径约2cm;小凹坑多为类长方形,淡褐色,棱纹色较浅。菌柄黄白色,下部有的具不规则沟槽,中空。体轻,易碎。气微,味淡。 (4)粗柄羊肚菌 菌盖类圆锥形,长约6cm,直径约4cm;小凹坑类圆形,大而较浅,淡黄色,棱纹较薄。菌柄粗壮,长约10cm,上部渐狭细,基部膨大,直径约5cm。近白色,表面纵向皱缩,呈扭曲纵条纹,中空。体轻,质脆。气微,味淡。 (5)小羊肚菌 菌盖类圆锥形,长1.7-3.3cm,直径1-1.5cm;小凹坑多为类长方形,淡褐色,棱纹色较浅。菌柄长1.5-2.5cm,直径5-8mm,基部膨大,微有沟槽,中空。类白色或淡黄色。体轻,质酥脆。气微,味淡。 |
炮制 | |
性 | 平、 |
味 | 甘、 |
归经 | 胃、脾、 |
功效 | 和胃、化痰、理气、消食、 |
应用举例 | |
用法 | 内服:煎汤,30-60g。 |
注意事项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