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名 | 臭马桂、三条筋、桂皮香、桂皮、肉桂、柴桂、 |
出处 | |
来源 |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、《中华本草》、 |
性状 | 1.性状鉴别 树皮略呈筒状、半筒状或不规则的块片,长短厚薄不等。外皮灰褐色,有灰白色地衣斑及不明显的皮孔;内表面红棕色,光滑,有不明显的细纵纹。质硬而脆,折断面整齐。具特异的香气,味甜,辣。 以皮薄、油润、香气浓、味甜而辣,嚼之渣少者为佳。 2.显微鉴别 树皮横切面:木栓细胞数列,壁厚,木化。皮层有较多厚壁细胞,类方形,直径32-40um,壁均匀增厚或内壁厚。中柱鞘部位石细胞群断续排列成环,石细胞大,多数长圆形,长径72-180-240μm,短径32-80μm,壁厚20-28μm,也有短椭圆形或圆形的,直径60-70um。韧皮束外端有较大的石细胞群及少量厚壁细胞群散在。射线细胞中有草酸钙小方晶。 |
炮制 | 选树干径达15厘米以上的桂树(过嫩则质量差,不宜砍伐),将树干锯成50厘米长的短节,剥下树皮(切勿折破),置于室内以青草覆盖“发汗”,至发热时取出,再按树皮的厚薄大小,纵切成宽约10~15厘米的条块,晒干即成。 |
性 | 温、小毒、 |
味 | 辛、甘、 |
归经 | 肝、脾、 |
功效 | 除湿、止呕、痛经、散风寒、通经脉、行气止痛、温通经脉、 |
应用举例 | |
用法 | 1~2钱。 内服:煎汤,3-6g;研末,0.3-0.5g。外用:适量,研粉,调敷。 |
注意事项 | 阴虚者禁服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