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名 | 罂子粟、御米、象谷、米囊、囊子、莺粟、罂粟米、象谷囊、卸米、卸米子、粟米、罂粟、 |
出处 | 《本草图经》
出自《本草图经》;1.《本草图经》:罂子粟,旧不着所出州土。花有红白二种;微腥气,其实作瓶子,中有米,极细。侯其瓶焦黄则采之。 2.《纲目》:罂粟,其壳入药甚多,而《本草》不载,乃知古人不用之也。 |
来源 | 《中药大辞典》、《中华本草》、 |
性状 | 性状鉴别 种子细小,略呈肾形,直径0.5-1mm。表面蓝黑色或灰褐色,有网状隆起的纹理及黄色种脐。剥去种皮有白色内胚乳及弯曲的胚,油性。味甘。 |
炮制 | |
性 | 平、寒、无毒、 |
味 | 甘、 |
归经 | 大肠、 |
功效 | 润燥、清热利水、健脾开胃、 |
应用举例 | ①治反胃不下饮食:白罂粟米二合,人参末三大钱,生山芋五寸长(细切,研)。三物以水一升二合,煮取六合,入生姜汁及盐花少许,搅匀,分二服,不计早晚食之,亦不妨别服汤丸。(《南唐食医方》罂粟粥法) ②治赤白痢:罂粟壳(去穰、蒂令净,炙黄),罂粟子(炒令微黑)。上同为细末,炼蜜为丸,如小鸡头大,每服十丸至十五丸。赤痢,甘草汤下;白痢,干姜汤下;泻,米饮下。小儿,丸如粟米大,量大小加减服之。(《百一选方》) ①治反胃不下饮食:白罂粟米二合,人参末三大钱,生山芋五寸长(细切,研)。三物以水一升二合,煮取六合,入生姜汁及盐花少许,搅匀,分二服,不计早晚食之,亦不妨别服汤丸。(《南唐食医方》罂粟粥法)②治赤白痢:罂粟壳(去穰、蒂令净,炙黄),罂粟子(炒令微黑)。上同为细末,炼蜜为丸,如小鸡头大,每服十丸至十五丸。赤痢,甘草汤下;白痢,干姜汤下;泻,米饮下。小儿,丸如粟米大,量大小加减服之。(《百一选方》) |
用法 | 内服:煎汤,1~2钱;或入丸剂。 内服:煎汤,3-6g;或入丸、散。 |
注意事项 | 《得配本草》:"多食利二便,动膀胱气。" 《得配本草》:多食利二便,动膀胱气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