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名 | 盆消、芒硝、芒硝、 |
出处 | 《别录》 |
来源 | 《中国药典》、《中药大辞典》、 |
性状 | 本品为棱柱状、长方形或不规则块状及粒状。无色透明或类白色半透明。质脆,易碎,断面呈玻璃样光泽。无臭,味咸。
为棱柱状或长方形结晶,两端不整齐。无色透明。质脆。气无,味苦咸而有清凉感。以无色透明,块状结晶者为佳。易溶于水,不溶于酒精。在空气中易风化而表面被一层无水硫酸钠白色粉末。水溶液显钠盐与硫酸盐的各种特殊反应。 古代本草将芒硝结晶之形如圭角状而明净者称为"马牙硝",实与芒硝为一物。 |
炮制 | |
性 | 寒、无毒、 |
味 | 咸、苦、辛、甘、 |
归经 | 胃、大肠、肝、肾、肺、脾、三焦、小肠、 |
功效 | 泻热、润燥、痈肿、软坚、消肿、清心、通便、通经、清火、明目、通经脉、 |
应用举例 | ①治阳明病,腹满而喘,有潮热,手足濈然汗出者,大便鞕:大黄四两(洒洗),厚朴半斤(炙,去皮),枳实五枚(炙),芒硝三合。上四味,以水一斗,先煮二物,取五升,去滓,纳大黄,更煮取二升,去滓,纳芒硝,更上微火一两沸,分温再服,得下,余勿服。(《伤寒论》大承气汤) ②治伤寒六、七日,结胸热实,脉沉而紧,心下痛,按之石鞕者:大黄六两(去皮),芒硝一升,甘遂一钱匕。上三味,以水六升,先煮大黄,取二升,去滓,纳芒硝,煮一两沸,纳甘遂末,温服一升,得快利,止后服。(《伤寒论》大陷胸汤) ③治关隔大小便不通,胀满欲死:芒硝三两,纸裹三、四重,炭火烧之,令内一升汤中尽服,当先饮汤一升,已吐出,乃服之。(《肘后方》) ④治食物过饱不消,遂成痞膈:马牙硝一两(碎之),吴茱萸半升(陈者)。煎取吴萸浓汁投硝,乘热服,良久未转,更进一服。(《经验方》) ⑤治小儿赤游行于体上下,至心即死:芒硝纳汤中,取浓汁以拭丹上。(《子母秘录》) ⑥治火丹毒:水调芒硝涂之。(《梅师集验方》) ⑦治眼有翳:芒硝一大两,置铜器中,急火上炼之,放冷后,以生绢细罗,点眼角中,每夜欲卧时一度点。(《孙真人食忌》) ⑧治小儿重舌:马牙消馀舌下。(《延龄至宝方》) ⑨治小儿鹅口:细研马牙消于舌上掺之,日三、五度。(《简要济众方》) ⑩治漆疮:芒硝五两,汤浸以洗之。(《千金方》) ⑾治代指:单煮川芒硝汤渍之。(《圣惠方》) |
用法 | 6~12g,一般不入煎剂,待汤剂煎得后,溶入汤剂中服用。外用适量。 内服:溶入汤剂,1.5~3钱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研细点眼或水化涂洗。 |
注意事项 | 孕妇禁用。不宜与三棱同用。
脾胃虚寒及孕妇忌服。 ④《本草经集注》:"石韦为使。畏麦句姜。" ②《品汇精要》:"妊娠不可服。"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