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名 | 野棉花根、 |
出处 | 《滇南本草》 |
来源 | 《中药大辞典》、 |
性状 | 干燥根略呈圆柱状,常扭曲,全长约10~25厘米,直径0.6~2厘米。商品大多已断折,外表棕色至紫棕色,表面粗糙,具纵向凹裂,间或可见支根痕,外皮有时脱落,露出呈裂片状的黄色木部。根头部略形膨大,顶端附有残存的叶柄基部,密生白色绵毛。质脆,易折断;断面皮部淡棕色,木部黄色,射线色较深,导管部分十数个群束,作放射状排列。根的中心部及射线部分常呈裂隙状。气微弱,味苦。 |
炮制 | |
性 | 毒、温、 |
味 | 苦、 |
归经 | |
功效 | 下气、 |
应用举例 | ①治疟疾:野棉花根七至九枚,常山八两,黄豆一升。共煮熟,去药,黄豆晒干研成细粉,酒调为丸、雄黄为衣。疟前服十粒。 ②治痈疽不溃:野棉花根、叶二至三钱。水煎服。 ③治脚气病:野棉花根炖猪脚食。 ④治发痒子:野棉花根三株,水煎服。 ⑤治蜈蚣咬伤:野棉花根捣烂敷。 ⑥治对口疮:野棉花根捣烂敷。 ⑦治虫牙:野棉花根含口内牙痛处。(①方以下出《湖南药物志》) ⑧治痞块:野棉花根五钱。甜酒煮。取汁内服,取渣外包,连服三剂。(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) |
用法 | 内服:煎汤,2~4钱;或研末作丸。外用:捣敷。 |
注意事项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