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名 | 松黄、松粉、松花粉、松花、 |
出处 | 松花,始载于《新修本草》,谓:“松花名松黄,拂取似蒲黄正尔。”1.《本草图经》谓:“其花上黄粉名松黄,山人及时拂取,作汤点之甚佳。但不堪停久,故鲜用寄远。”2.《纲目》谓:“松树螺砢修耸多节,其皮租厚有鳞形,其叶后凋……二、三月抽蕤生花,长四五 |
来源 | 《中华本草》、 |
性状 | 1.性状鉴别 本品为淡黄色的细粉,质轻易飞扬,手捻有滑润感,不沉于水。气微香,味有油腻感。 以匀细,色淡黄,流动性较强者为佳。 2.显微鉴别 花粉粒椭圆形,长45-55μm,直径29-40μm,表面光滑,两侧各有一膨大的气囊,长25-37μm,宽20-40μm。外壁有明显的网状纹理,网眼多角形。 |
炮制 | 《本草汇言》:“焙。”现行,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,略烘。饮片性状:参见“药材鉴别”项。 贮干燥容器内,置通风干燥处,防受潮结块、虫蛀。 |
性 | 温、 |
味 | 甘、 |
归经 | 胃、肝、 |
功效 | 止血、收湿、祛风、泻下、益气、 |
应用举例 | |
用法 | 内服:煎汤,3-9g;或冲服。外用:适量,干撒或调敷。 |
注意事项 | 血虚、内热者慎服。 1.《本草衍义补遗》:“多食能发上焦热。”2.《四川中药志》1960年版:“体弱便结,溺黄者忌用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