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名 | 株子、苦槠子、槠子、 |
出处 | 《本草拾遗》
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;1.《本草拾遗》:槠子,小于橡子,树如栗,冬月不雕。生江南。 2.汪颖《食物本草》:槠子,有苦、甜二种,治作粉食糕食。褐色,甚佳。 3.《纲目》:穗子,处处山谷有之。其木大者数抱,高二、三文,叶长大如栗,叶稍尖而厚坚光泽,锯齿峭利, |
来源 | 《中药大辞典》、《中华本草》、 |
性状 | |
炮制 | |
性 | 平、无毒、微寒、 |
味 | 苦、涩、甘、 |
归经 | |
功效 | 止渴、止泄、生津止渴、涩肠止泻、 |
应用举例 | |
用法 | 内服:煎汤,10-15g。 |
注意事项 | 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"气实肠燥者勿食。" 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气实肠燥者勿食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