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名 | 沙牛角、水牛角、 |
出处 | 《别录》 出自《别录》。 |
来源 | 《中国药典》、《中药大辞典》、《中华本草》、 |
性状 | 本品呈稍扁平而弯曲的锥形,长短不一。表面棕黑色或灰黑色,一侧有数条横向的沟槽,另一侧有密集的横向凹陷条纹。上部渐尖,有纵纹,基部略呈三角形,中空。角质,坚硬。气微腥,味淡。
形状弯曲呈弧形,根部方形或略呈三角形,中空,-侧表面有多数平行的凹纹,角端尖锐。色黑褐,质坚硬,剖面纹细而不显,气腥。一般多用其角尖部。
性状鉴别,本品呈稍扁平而弯曲的锥形,长短不一。表面棕黑色或灰黑色,一侧有数条横向的沟槽,另一侧有密集的横向凹陷条纹。上部渐尖,有纵纹,基部略呈三角形,中空。角质,坚硬。气微腥,味淡。 显微鉴别,粉末特征:灰褐色。碎块不规昌形,炎灰白色、淡灰黄色或灰褐色。纵断面观表面可见细长梭形皮层细胞,有纵长裂缝,布有微细灰棕色色素颗粒;横断面观皮层细胞平行排列,呈弧状弯曲似波峰样,有众多黄棕色色素颗粒。有的碎块表面平整,色素颗粒及裂隙均少。 |
炮制 | 洗净,镑片或锉成粗粉。 牛角片:劈开,用热水浸泡,捞出,镑片,晒干。 牛角片:劈开,用热水浸泡,捞出,镑片,晒干。 |
性 | 寒、平、无毒、 |
味 | 苦、咸、辛、 |
归经 | 心、肝、 |
功效 | 凉血、定惊、解毒、清热、破血、清热解毒、凉血解毒、 |
应用举例 | ①治出血:牛、羊角及蹄甲,洗净后,放入密闭容器里焚烧炭化,研成细粉过筛。内出血,每日三次,每次二克,口服;外出血,撒于患处。(内蒙古《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》) ②治喉痹肿塞欲死者:沙牛角,烧,刮取灰,细筛,和酒服枣许大,水调亦得。又小儿饮乳不快觉似喉痹者,亦取此灰涂乳上,咽下。(《海上集验方》) ③治石淋,破血:牛角烧灰,酒服方寸匕,日五服。(《圣济总录》) ④治血上逆心,烦闷刺痛:水牛角,烧末,酒服方寸匕。(《子母秘录》) ⑤治牛程攓肿痛,肿高突起,支脚难行,久则破裂,脓水相流:牛角尖(烧灰)、水龙骨、松香、轻粉各等分。共为末。牛骨髓调搽,虚弱者辣服十全大补汤。(《外科正宗》牛角散) ⑥治赤秃发落:牛角、羊角(烧灰)等分。猪脂调涂。(《圣惠方》) ⑦治蜂螫人:牛角烧灰,苦酒和,涂之。(《补缺肘后方》) 牛角散《外科正宗》:肿痛;牛角脂《太平圣惠方》:秃发。 |
用法 | 15~30g,宜先煎3小以上。 内服:煎汤,1.5~3钱;或入散剂。 内服:煎汤,15-30g,大剂量60-120g,先煎3h以上;研末,每次3-9g;水牛角浓缩粉,每次1.5-3g。外用:适量,研末掺或调敷。 |
注意事项 | 中虚胃寒者慎服。大量服用,常有上腹部不适,恶心,腹胀,食欲不振等反应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