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名 | 蘖米、粟蘖、檗米、粟檗、谷芽、粟芽、 |
出处 | 《纲目》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。 1.《本草衍义》:檗米,此则粟檗也。今谷神散中用之,性又温于大麦檗。 2.《纲目》:《名医别录》止云檗米,不云粟作也。苏恭言凡谷皆可生者是矣。有粟、黍、谷、麦、豆诸,皆水浸胀,候生芽暴干去须,取其中米,炒研面用,其功皆主 |
来源 | 《中药大辞典》、《中华本草》、 |
性状 | 干燥粟芽呈小球形,径约1毫米。表面淡黄色,有外稃与内稃包围,多数均已裂开,露出长约1~3毫米的初生根(芽),或无初生根。剥去壳即为果实,表面淡黄色,光滑,基部有黄褐色的胚,长约1毫米,胚乳近白色。质坚,断面粉质,气无,味微甜。以黄色、有芽、颗粒匀整者为佳。 性状鉴别,本品呈细小球形,直径约1mm,表面淡黄色,为壳状的外稃与内稃包围,多数已裂出,露出初生根。去外壳后可见淡黄色的果实,光滑,基部有黄褐色的胚,质坚断面粉质。气无,味微甜。 |
炮制 | 炒粟芽:取粟芽置锅内以文火炒至黄色为度。取出放凉。亦有炒至焦黄色者。 将粟谷入水中浸透,捞出置筐内,上盖稻草,每日洒水4-5次,保持湿润,至芽长2-3mm许,取出晒干。炒粟芽:取粟芽置锅内以文火炒至黄色为度。取出放凉。亦有炒至焦黄色者。 |
性 | 无毒、微温、 |
味 | 苦、甘、 |
归经 | 胃、脾、 |
功效 | 消食、健脾、开胃、除热、除烦、下气、 |
应用举例 | |
用法 | 内服:煎汤,3~5钱。 内服:煎汤10-15g;或研末入丸、散。 |
注意事项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