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名 | 辣子、辣角、牛角椒、红海椒、海椒、番椒、大椒、辣虎、秦椒、辣茄、腊茄、鸡嘴椒、七姐妹、班椒、辣椒、 |
出处 | 《植物名实图考》
出自《植物名实图考》;1.《药检》:辣茄,种种不一,入药惟取细长如象牙,又如人指者。作食料皆可用。 2.《遵义府志》:番椒,其形状有数种。长细似角者,名牛角海椒,细小如笔头,丛结尖仰者,名篡椒,二种尤辣。一种扁圆形,色或红或黄,味不甚辣,名柿椒。 |
来源 |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、《中药大辞典》、《中华本草》、 |
性状 | 干燥成熟的果实,带有宿萼及果柄。果皮带革质,干缩而薄,外表鲜红色或红棕色,有光泽。内部空,由中隔分隔成2~3室,中轴胎座,每室有多数黄色的种子;种子扁平,呈肾形或圆形,直径达5毫米。气特殊,具催嚏性,味辛辣如灼。
性状鉴别 果产形状、大小因品种耐异。一般为长圆锥形而稍有弯曲,基部微圆,常有绿棕色,具5裂齿的宿萼及稍粗壮而或细直的果柄。表面光滑或有沟纹,橙红色、红色或深红色,具沟泽,果肉较厚。质较脆,横切面可见中轴胎座,有菲薄的隔膜将果实分实2-3室,内含多数黄白色,扁平圆形或倒卵形种子。干品果皮皱缩,暗红色,果肉干薄。气特异,催鄙性,味辛辣如灼。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:暗橙色或红橙色,味极辣。①外果皮细胞方形、多角形或不规则形,壁颇厚,略具壁孔。②中果皮薄壁细胞含众多油滴(新鲜粉末)及红色或黄色杂色体,也有含草酸钙砂晶的。③石细胞有2种;内果皮石细胞壁较薄,波状,半透明,有念珠状壁孔;种皮石细胞较大,壁厚,波状,有较大的壁孔,其横断面呈“U”字形(外壁较薄)。④内胚乳细胞多角形,充满糊粉粒。 |
炮制 | |
性 | 热、无毒、 |
味 | 辛、苦、 |
归经 | 脾、胃、心、 |
功效 | 消食、温中散寒、开胃、散寒、健胃消食、活血消肿、散寒除湿、杀虫解毒、止泻痢、下气、温中下气、行血、解郁、祛风、除风、逐湿、发汗、开郁、导滞、温中、 |
应用举例 | ①治痢积水泻:辣茄一个。为丸,清晨热豆腐皮裹,吞下。(《医宗汇编》) ②治疟疾:辣椒子,每岁一粒,二十粒为限,一日三次,开水送服,连服三至五天。(吴县《单方验方选编》) ③治冻瘃:剥辣茄皮,贴上。(《纲目拾遗》) ④治毒蛇伤:辣茄生嚼十一、二枚,即消肿定痛,伤处起小泡,出黄水而愈。食此味反甘而不辣。或嚼烂敷伤口,亦消肿定痛。(《百草镜》) ①治痢积水泻:辣茄一个。为丸,清晨热豆腐皮裹,吞下。(《医宗汇编》)②治疟疾:辣椒子,每岁一粒,二十粒为限,一日三次,开水送服,连服三至五天。(吴县《单方验方选编》)③治冻疮:剥辣茄皮,贴上。(《纲目拾遗》)④治毒蛇伤:辣茄生嚼十一、二枚,即消肿定痛,伤处起小泡,出黄水而愈。食此味反甘而不辣。或嚼烂敷伤口,亦消肿定痛。(《百草镜》) |
用法 | 果1~3钱;根外用适量,煎水洗患处。 内服:入丸、散,3~8分。外用:煎水熏洗或捣敷。 内服:入丸、散,1-3g。外用:适量,煎水熏洗或捣敷。 |
注意事项 | 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,急性胃炎,肺结核以及痔疮或眼部疾病患者忌用。
阴虚火旺及患咳嗽、目疾者忌服。 《药性考》:"多食眩旋,动火故也。久食发痔,令人齿痛咽肿。" 阴虚火旺及患咳嗽、目疾者忌服。《药性考》:多食眩旋,动火故也。久食发痔,令人齿痛咽肿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