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名 | 土楝实、苦心子、楝枣子、楝果子、土楝子、苦楝子、 |
出处 | |
来源 | 《中华本草》、 |
性状 | 性状鉴别 核果长圆形至近球形,长1.2-2cm,直径1.2-1.5cm。外表面棕黄色至灰棕色,微有光泽,干皱。先端偶见花柱残痕,基部有果梗痕。果肉较松软,淡黄色,遇水浸润显粘性。果核卵圆形,坚硬,具4-5棱,内分4-5室,每室含种子1颗。气特异,味酸、苦。 |
炮制 | 1.《瑞竹堂方》:“破四片。”2.《本草备要》:“去皮,取肉,去核用。”3.《医宗金鉴》:“泡去核。"现行,取原药材,拣净杂质。用时捣碎。 4. 饮片性状:参见"药材鉴别"项。 贮干燥容器内,置阴凉干燥处。防蛀,防霉。 |
性 | 寒、小毒、 |
味 | 苦、 |
归经 | 胃、肝、 |
功效 | 杀虫、行气止痛、 |
应用举例 | |
用法 | 内服:煎汤,3-10g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涂。行气止痛炒用,杀虫生用。 |
注意事项 | 脾胃虚寒者禁服。不宜过量及长期服用。内服量过大,可有恶心、呕吐等副反应,甚至中毒死亡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