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名 | 酸蔃子、酸藤头、酸强子、信筒子、咸酸果、酸藤果、 |
出处 | 《南宁市药物志》 出自《南宁市药物志》 |
来源 | 《中药大辞典》、《中华本草》、 |
性状 | 性状鉴别 浆果圆球形,熟时红色或紫黑色,干后黑褐色,直径5-6mm,平滑,或有纵皱宿条纹和少数腺点。气微,味酸,甜。 |
炮制 | |
性 | 平、 |
味 | 酸、甘、 |
归经 | |
功效 | 补血、收敛止血、 |
应用举例 | 治胃酸缺乏,齿龈出血:鲜酸藤果二至三钱。水煎服。(性味以下出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 治胃酸缺乏,齿龈出血: 鲜酸藤果二至三钱。水煎服。(性味以下出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 |
用法 | 内服:煎汤,9-15g。 |
注意事项 |